美媒敲警钟:贸易战下,美国对中国矿产的依赖有多尴尬?

当特朗普在2025年3月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20%时,这场以“保护美国利益”为名的贸易战,却因美国对华关键矿产的高度依赖,暴露出其战略决策的致命悖论。彭博社的警告直指核心:美国在15种关键矿产上100%依赖中国进口,另有29种依赖度超过50%。从导弹制导系统的镓到电动汽车电池的石墨,从半导体芯片的锗到风力涡轮机的稀土,中国掌控着美国军工与科技产业的命脉。这种依赖关系,让贸易战的“子弹”最终射向了美国自己的脚。

事实上,美国并非缺乏矿产资源,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开采的稀土资源占到全球稀土供应的 12%,仅次于中国。但长期的去工业化,致使美国丧失了大部分矿物的加工能力。例如,美国唯一稀土矿芒廷帕斯开采的矿石,需先运往中国加工,再以10倍价格回购成品。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美国即便重启本土采矿,仍无法摆脱“中国制造”的幽灵。正如美国初创企业“里瓦利亚”的困境:试图从煤灰中提取稀土,却因环保成本和技术壁垒宣告失败。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嘲讽美国“用19世纪的思维打21世纪的战争”:“关税提高后,中国稀土涨价,最终买单的是美国纳税人”。有网友戏谑:“特朗普的‘战时权力’不如改叫‘战时无能’——连挖矿都要中国批准。” 还有网友则调侃:“美国制裁中国,就像病人掐断自己的输氧管。”

彭博社建议美国应转向技术创新与盟友合作,但现实阻力重重。尽管美国拉拢加拿大、澳大利亚组建“矿产同盟”,但澳大利亚97%的铝土矿仍出口中国,盟友缺乏中游加工能力。而技术创新更非朝夕之功:镓、锗等元素需从铝锌冶炼废渣中提取,美国去工业化导致相关产业基础崩塌。有学者尖锐指出:“当中国用全产业链思维布局资源战争时,美国还在用‘石油霸权’的旧地图找新大陆。”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产业链与单边主义思维的碰撞。美国越是挥舞关税大棒,越凸显其霸权体系的脆弱性;而中国通过资源管控与技术创新,正重新定义21世纪的地缘规则。或许如网友所言:“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依赖更深的一方,注定输得更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4449.html

(0)
光明参考网的头像光明参考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午12:30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午12:31

相关推荐

  • 小摩分析师认为美股或迎来强势反弹

      2025年4月3日,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近日表示,美股市场可能迎来一轮强势反弹。这一观点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情绪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根据摩根大通股票衍生品销售团队成员Ilan Benhamou的分析,当前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正处于自新冠疫情以来最悲观的状态,而这种情绪的转变或许将成为推动股市反弹的重要动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

    2025年4月3日
    600
  • 比尔·盖茨: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工作,AI将重塑未来社会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类并非生来为了工作,而是为了创造和享受生活。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工作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定义。   盖茨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是短缺时代的产物。在资源有限的过去,人们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基本需求。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AI的崛起,…

    2025年4月6日
    200
  • 中国留学生30层楼逃生给家中留遗言 生命的危急关头最终成功脱险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了一场强烈的7.9级地震,波及周边国家或地区,包括泰国曼谷。在这场灾难中,一名中国留学生张同学经历了生死考验,并在逃生过程中准备给家人留下了一封遗言。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引发了人们对海外留学生安全问题的深刻反思。   据张同学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所在的曼谷一栋30层高楼剧烈摇晃,窗外景象模糊不清,电梯停运,…

    2025年3月30日
    700
  • 北约秘书长:格陵兰岛是丹麦的一部分,强调北极安全的重要性

      4月2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格陵兰岛是丹麦的一部分。这一声明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格陵兰岛主权问题的关注。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试图通过外交或军事手段将格陵兰岛纳入美国版图,但北约秘书长的发言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现状。   斯托尔在发布会上表示,北约的立场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格陵兰岛作为丹麦的自治领地,其主权属…

    2025年4月3日
    1400
  • 雷军承诺“不回避”后,SU7爆燃遇难者母亲留言 “希望说到做到”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燃烧致三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事故不仅因伤亡惨重引发关注,更因涉事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车企回应节奏及遇难者家属的后续发声,成为一场交织技术争议、企业责任与公众信任的复杂事件。 事故后三天内,小米未公开回应,相关讨论在社交平台疑似被限流,引发“压热度”质疑。直至4月1日晚,雷军首次…

    2025年4月2日
    1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