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代销业务快速扩张,产品范围延伸至收藏品。例如退市钞“人民币大全套”等产品以“投资收藏”为卖点,但流通性并不好。2025年3月2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将于10月1日施行。新规从准入、销售等方面强化约束,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专家表示,银行应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保护好消费者知情权,回归“买方顾问”角色。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钱币方面一直火热,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一些古钱币收藏备受追捧。不少收藏爱好者在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收藏,有的是从银行购买,也有的是从其他渠道入手。有投资人提到,今年初在一家大行买了第三套人民币全套,认为其具有收藏意义。然而,在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上,也有不少投资人提到,类似的收藏品通常会面临流动性问题。希望通过购买此类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升值的投资者,更应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或在购买时更加慎重。
银行代销业务快速扩张,产品范围从理财、保险延伸至私募基金、贵金属制品甚至收藏品。记者线下探访发现多数银行未直接代销该产品,但有机构工作人员提到,有客户想要的话可由第三方公司驻点讲解。某国有大行人士透露,这类特殊商品的价值因人而异,如果有需求,相应发行公司的人会专门讲解。同时他表示,这类产品营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关于金钞、钞王、退市钞“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的定位,西部地区某城商行人士表示,这些产品已不属于货币范畴,而是被包装成商品,电商、行业协会、拍卖公司都有经营。“人民币大全套”本质上是退出流通的旧版货币与贵金属、纪念章等工艺品的组合,法律上已不属于货币范畴,转而以“投资收藏”,甚至附赠“金钞”“连号钞票”等为卖点。然而,这类产品的市场实际流通性和升值情况却不尽人意。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买家分享通过银行代销渠道购入“人民币大全套”产品,但银行“直接不回收”。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也多有此类产品的相关投诉。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投诉某银行推销第四套人民币大全套纪念币过程中,故意夸大和强调纪念币的现金价值收藏价值,且推销某“全世界限量发行”的生肖公斤币祝福套装,并称随时可以在邮币卡交易平台出手。然而,消费者在邮卡币交易平台咨询,却被告知该套人民币纪念钞“东西不值钱,仅值几百元”。
因此,期待以此保值升值的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须注意其性质为收藏品,应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或在购买时更加慎重。早在2019年,央行就曾发布风险提示,其中载明:人民币类收藏品的买卖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人民币类收藏品时,应谨慎选择购买渠道,甄别真伪,不要误信虚假宣传,防范利益受损。人民币(纪念币)发行信息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为准。
针对银行代销业务,监管部门在今年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将于10月1日施行,旨在规范代销业务全流程。银行需对合作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禁止捆绑销售、承诺保本收益;需持续跟踪产品风险,督促合作机构尽职履责,而非“一卖了之”。新规从多方面强化约束,包括准入严控和销售规范。新规实施后,中小银行代销标准化产品占比预计会上升,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
尽管新规剑指乱象,但在前述城商行人士看来,银行代销业务仍存三大顽疾。一是考核机制扭曲,导致“误导销售”屡禁不止。二是产品定位模糊,类似“人民币大全套”的商品化金融产品,既非货币也非标准化投资品,监管归属不清。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担心,若严格执行准入标准,短期业绩滑坡难以避免。
某国有大行人士指出,“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银行更像是“商品搬运工”,而非风险管理者。新规强调银行需履行“适当性义务”,即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但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仍以“任务完成度”替代专业判断。代销业务的本质是银行以信用为媒介连接资产端与客户端。银行应回归‘买方顾问’角色,而非仅充当发行方的销售渠道。
纪念币、纪念钞是商业银行代销的常见种类,常常摆放在银行网点的显眼位置,民众出于收藏爱好、增值等需求购买此类纪念币(钞)。但这些产品鱼龙混杂,银行推介时销售人员往往强调“升值潜力”,而忽略发行方、回购等途径介绍,民众购下后发现与宣传内容有所出入,将会有损银行机构信誉,还可能产生一些连带反应,例如民众将此前持有的银行存款、理财取出或赎回,对银行留客带来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