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有两个立春,俗称双春年,并且多了一个闰六月。此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大量雷同视频与文章,声称“双春闰月清明不上坟”是传统禁忌,违背会有“祸事”以及“对老人不好”。这些内容对某些中老年人造成了心理影响,甚至放弃了清明祭扫。
专家表示,双春闰月是常见的历法现象,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毫不稀奇。双春闰月不上坟既非传统也非习俗。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清明假期,如果仅因谣言而对祭扫产生顾忌和害怕,则大可不必。
双春年、无春年、闰月等都是传统历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太阳历和太阴历的错位与融合的结果。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双立春即指农历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双春年的出现意味着前后有一年没有立春,也被称为“无春年”。
施爱东指出,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显示双春加闰月不宜上坟祭扫。事实上,这也不具备可行性。因为闰月一般四年一次,往往伴随双春,如果不能祭扫,古人每隔几年就有一年不能祭扫,这是不可能的。
许多看似传统的习俗其实并不久远。例如,上坟烧纸这个习俗形成的时间很短,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纸是珍贵的物品。有记录显示,烧纸钱的现象在魏晋时代才出现,但到唐宋仍不普遍,可能到了明清时代才渐渐成形。因此,习俗本身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清明要不要去祭扫只在于个人的选择,不要受到流言的影响。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假期的长短,安排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就好。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月亮的变化周期是29天左右,一年354天或355天,而太阳的变化周期是365天,相差11天左右。这意味着,差不多三年,阴阳历之间会产生一个月左右的差距。闰月就是古人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每过三年,在第四年加一个月,让阴阳历合拍。
对普通百姓来说,通过月亮来识别时间最简单易行,而通过太阳运行变化认识时间需要专业工具。农业生产则需要太阳历,因为许多作物的生产周期是年。我国早在原始时期就有了二至二分,后来加上了四立,到了西汉,二十四节气正式定名。也是在西汉时期,并行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开始合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阴阳合历“太初历”。
清明最初是人们踏青、郊游的时节,也是度过漫长寒冷季节后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古代与清明接近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同样也是踏青郊游的节日。寒食节最初只是禁火、吃冷食,后来才有了祭祀、扫墓的文化习俗。
清明节在三月初,上巳节为三月初三,寒食节则在冬至后105天,一般也在三月初。唐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上巳、寒食两个传统节日逐渐和清明融合一体,诸多民俗也渐渐融合,清明具有了踏青、沐浴、祭扫等多重文化内涵。
寒食节吃冷食在古代卫生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容易致病,这种习俗慢慢淡化,而祭扫的风俗则融合到清明的风俗中。清明的祭扫是情感的寄托,将生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
无论是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太阳太阴历法的调和互补,还是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都和禁忌、磁场等无关。清明踏青和祭祀的传统不应该被迷信、谣言裹挟和影响。尤其在城市化的今天,人们离开家乡,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有这样的机会回到故乡,重温儿时的记忆,是一件好事。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