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以13.9元购入一款标称“买3送3”的袜子套装,商品图片中也有6双袜子,满心期待收到6双袜子,拆开包裹却只有3双。客服的解释堪称“当代商业诡辩术”的范本:“买3送3”即购买3双发3双,意思这个送不是再赠送3双,而是只送到3双,图片旁的小字标注“品质胜过6双”,而所谓“厚实”的袜子“一双顶两双”。这场荒诞的文字游戏,折射出电商生态中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虚假宣传最高赔偿金额为商品价款三倍(不足500元补足),而此类商品单价多在20元以内,商家即使被投诉,赔偿成本远低于欺诈收益。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姜保良指出,这种“小额高频”的欺诈模式,本质上是对法律威慑力的系统性规避。
有分析指出,当前电商监管面临三重挑战:现有法律对“图文游戏”缺乏明确定义,商家利用“解释权归我方所有”的条款游走灰色地带;平台依赖算法审核商品信息,但无法识别字体大小、语义歧义等“软性欺诈”;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容忍度较高,而商家深谙“损失厌恶”心理——小额欺诈带来的负面体验,往往被下一次促销的诱惑覆盖。
这场“袜子闹剧”背后,是电商生态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缩影。随着流量红利见顶,部分商家为维持利润,不得不以更隐蔽的方式压缩成本,甚至将“创意”倾注于文字陷阱。然而,这种短视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投诉中,合同纠纷占比达37%,同比上升12%。
20世纪初,美国“专利药品”通过虚假广告泛滥成灾,最终催生《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今天的“图文游戏”,或许正是数字时代消费立法的催化剂。当李珂们不再需要成为“维权侦探”,电商才能真正回归“便捷”与“信任”的初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