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起底维修骗保利益链 揭秘虚假维修内幕!公安部消息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53亿辆,其中汽车为3.53亿辆。去年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9100亿元。
机动车维修是每位司机都会关心的问题。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事故车辆维修领域存在虚假维修、恶意骗保等情况,车主权益如何保障成为关注焦点。
不久前,浙江宁波的张女士经历了一次复杂的理赔过程。她的车辆在小区内被撞,全责方投保的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负责赔付。张女士希望通过保险公司推荐的修理厂进行维修,但20多天后,她发现车子使用了旧件,车门打不开,车身新增刮痕等问题。通过行车记录仪,她发现车辆在两家不同的修理厂之间辗转了五次,且维修发票来自第三家修理厂。
张女士要求返修,但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最终,她提起诉讼,法院判决修理厂返还1.5万元修理费。随后,张女士又投诉到当地交通部门,在调解下达成协议,修理厂退还费用,车辆拆回到维修前状态,并由一家4S店重新维修。
张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宁波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类问题并不少见。调查发现,部分修理业务涉及多家修理厂,实际维修费用可能不到保费金额的一半,导致维修质量纠纷频发。
为解决这一问题,宁波市成立了事故车辆“诚信修”专班,借助大数据手段比对碰撞事故车辆的保险与维修数据,以识别违规行为和确保车辆有效维修。系统显示,一些修理厂存在无资质、无维修能力的情况,甚至出现虚假定损和维修的情况。
例如,一家名为姜山乾达的修理厂,实际上只承接订单并不进行实际维修,存在将订单转给其他修理厂实施维修的情况。太平洋财产保险宁波分公司也承认与这种无资质企业合作,存在违规行为。
此外,公安部门指出,骗保案件的关键在于保险定损虚高。资深保险专家黄震教授认为,事故车维修资金应仅涉及保险公司、车主和承修修理厂,但现实中多个角色可能染指修车费,最极端情况下可能被多方瓜分。
法律专家强调,无论是定损人员故意虚高保费,还是修理厂虚假维修,达到一定数额都可能涉及骗保犯罪或负相应刑事责任。消费者不应为保险公司虚高的理赔费用买单,希望车险消费能更安心、更舒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6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