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呈明显增加趋势:多因子协同驱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这项研究揭示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水文学杂志》上。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年降水量不足160毫米,极端降水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安全。过去的研究多关注单一气候因子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对多因子交互作用及驱动机制的认识不足。
陈亚宁团队基于CN05.1数据集和大尺度环流因子,选取了6个极端降水指标,分析了1961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13个气候因子与极端降水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从1961年至2022年,极端降水指标中的无降水连续日数每年减少0.65天。年大雨日数比例、年总降水量和年最大单日降水量分别以每年0.067%、0.49毫米和0.42毫米的速度增加。不同区域的极端降水事件均显著增加,其中新疆北部增长最快,其次是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和新疆东部。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极端降水增强的多因子协同驱动机制,海表面温度异常为主要因素。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度异常引发了一系列环流异常,增加了输送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
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当地水资源优化管理、洪涝灾害预警及生态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