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已飙升至145%,但一场“逆向订单潮”正席卷中国外贸行业。浙江某阳光房结构件工厂老板熊伟平的经历堪称典型——他的美国客户不仅未因关税退缩,反而追加了超千万订单,甚至自费请他赴美量尺寸推进合作。类似案例在山东机械、广州服装等行业屡见不鲜,美国采购商坦言:“即便加上关税,中国制造的总成本仍低于其他国家,更别提交货速度和产业链配套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供应链的“集群效应”难以复制——从原材料到成品组装,所有环节能在同一工业区内高效协同,而其他国家往往需要跨越多国采购,成本与风险陡增。正如熊伟平所言:“在美国需要跑七八家工厂才能凑齐的材料,我们一站式搞定,总成本反而更低。”
Flexport首席执行官警告,若关税持续,2025年或有数百万美国小企业破产,其品牌资产恐被中国制造商收购,进而掌控全产业链。这种“制裁反噬”现象印证了《金融时报》的判断:美国“友岸外包”战略反而让越南、印度沦为“二道贩子”,加深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
尽管当前订单激增,经济学家陆挺指出,中国需警惕美国“友岸外包”政策升级及高端制造围堵。他建议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拓展新兴市场、构建技术壁垒。Flexport数据显示,中国海运订舱量已暴跌35%,若产业链转移加速,依赖美国市场的中企将面临严峻挑战。
这场关税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全球化的精密齿轮中,中国制造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当效率与成本成为终极裁判,任何政治操弄都难以撼动市场选择的铁律。美国采购商无奈的称:“我们离不开中国,就像鱼离不开水。”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