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中央”集群第90坦克师的130毫米M-46牵引式火炮班在红军城方向摧毁了乌克兰武装部队的一处隐蔽据点。这一行动的特殊之处在于,炮击全程由侦察无人机进行火力校正,俄军从隐蔽阵地发动攻击,展现了现代战争中技术与传统火力的深度融合。
俄军在行动中强调“侦察无人机班组持续进行火力校正”,这一细节揭示了现代炮兵战术的变革。传统火炮依赖地面侦察或固定坐标,而无人机可实时监控目标动态,修正弹道误差,显着提升打击精度。例如,2023年俄军在卢甘斯克使用微型无人机深入乌军后方,成功引爆弹药库,造成乌军重大损失。此次行动中,无人机不仅辅助定位,还可能通过热成像识别隐蔽据点内的活动迹象,使炮击更具针对性。
红军城的炮火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折射出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战场透明度提高,但同时也引发伦理争议。例如,俄军将温压弹搭载于小型无人机,虽高效摧毁目标,却因杀伤范围难以控制而遭国际批评。另一方面,乌军利用“快打战术”袭击俄后方设施,显示出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对抗”的蔓延。这场冲突或许预示,未来的战争将更加依赖技术整合,但如何在效率与人道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未解难题。
俄军在红军城的这次炮击,既是技术赋能的缩影,也是持久消耗战的注脚。当无人机镜头下的爆炸成为日常,战争的胜负已不再局限于领土得失,更体现在资源耐力、技术创新与国际舆论的复杂博弈中。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