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段神秘战机在成都上空完成“空中漂移”的视频,引起关注。画面中,一架黑色无尾翼战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急转,机身紧贴树梢低空掠过,其机动性之强,瞬间点燃了大众对先进战机的好奇与探索热情。网友惊叹“这简直是空中秋名山车神”,也在猜测这架完成“超机动动作”的神秘战机,究竟是不是成飞的歼-36?
传统飞翼布局因缺乏尾翼,通常依赖矢量推力实现机动,视频中战机的小半径转弯与低空姿态调整,让人惊奇。歼-36的三发矢量推进系统可能通过复杂的气动控制算法突破飞翼布局的机动限制,其背部第三台发动机或为高难度动作提供额外动力冗余。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分析,此类试飞通常兼具技术验证与心理威慑双重目的。歼-36与歼-50的“双轨并行”研发模式,既覆盖陆基远程打击与舰载敏捷制空的需求,也向外界传递中国六代机技术路线的多样性。美国空军前飞行员肯尼斯·威尔斯巴赫曾坦言,中国六代机的智能化与能量优势已形成代差,此次机动展示可能进一步暴露美军在有人-无人协同、高能武器集成等领域的短板。
然而,俄罗斯军事专家罗曼·斯科莫罗霍夫提出不同观点:过度追求机动性可能牺牲隐身与续航,中国选择同时发展两款侧重不同的六代机,实为应对“西太平洋海空一体战”的未雨绸缪——歼-36负责穿透敌防空网,歼-50则承担舰队防空与快速反应。
成都上空的“空中芭蕾”,既是工程奇迹的具象化,也是大国博弈的隐喻。当网友为战机机动性喝彩时,美国五角大楼正逐帧分析视频,试图破解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密码”;沈飞与成飞的工程师可能已在为下一代变体机型的试飞倒数。这场“漂移”的真正意义,或许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未来空战的规则书,正被中国以硬核科技重新书写。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