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贵州道真县一名招商考察团队成员,赤脚进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的事件,将一处鲜为人知的4.8亿年地质奇观推上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生态保护与地方开发的深层矛盾,更引发公众对脆弱地质遗产管理模式的反思。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指出,人体皮肤油脂、指甲油等有机物会打破洞穴沉积物维持数万年的化学平衡,导致晶花结构变色、石化过程中断,这种污染“不可逆”。专业人士进入此类洞穴时,严格遵循“不踩水、不触碰”的原则。尽管当地文旅局证实其招商对象身份,但网友质疑:“招商就能豁免科学保护程序吗?”
地质专家赵揭宇曾在此前科考中惊叹该洞穴的独特性:“沉积物如白玉般纯净,国内绝无仅有”。张远海进一步强调,此类溶洞的科研价值在于其“原始性”,人类活动会永久改变洞穴微环境,例如改变气流导致钟乳石生长停滞。有学者指出:“4.8亿年的地质遗产一旦破坏,即便投入亿万资金也无法复原,其损失远非短期经济效益可比。”
一名女子的赤脚,踩出了中国地质保护领域的集体焦虑。当科学理性让位于短期利益,人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池晶花,更是对自然敬畏的底线。或许,比封闭洞穴更迫切的,是重构一套尊重科学、平衡发展的决策机制——毕竟,4.8亿年的等待,不应毁于一次草率的“许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光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rb1949.com/8375.html